青農來摘星
農業也能有時尚風格
文/戴靜宜
[前言]
「摘星青年、築夢臺中」是臺中市政府勞工局為協助青年圓夢的創業計畫,藉由建構基地、獎勵補助及營運輔導等措施,培養青年創業及創新的能力。不只各種創意創作在創業基地發展,包括農業創業青年都在這裡扎根茁壯。
本專題專訪摘星青年「大目農田」蔡雯伶,以及「淘氣小農」蔣人同,他們以文創將農產品賦予新的意義與價值,讓農產品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群青年農民為消費者,用心耕種出的專屬禮物。
[內文]
蹲在海拔高度約6、700公尺的斜山坡地,抬頭看著低矮果園下結實累累的百香果果實,聽著蔡雯伶說起關於務農、關於親情、關於創業。一段段的故事,講的人雖然顯得雲淡風輕,卻讓聽的人無比動容。
大目農田 返鄉種幸福
蔡雯伶來自南投大坪頂農家,因緣際會下入選臺中市政府勞工局的摘星計畫,進駐審計新村青年創業基地,透過摘星計畫扶持,實現了創業理想、建立「大目農田」品牌、並進一步將農產品轉化成為文創商品。幾年的努力下來,不但將產品打入一般農產品不易進入的誠品、博客來、林百貨等通路,更一路拓展到包括美國、日本、香港等國際市場。
對照如今的耀眼成績,果園裡的作物,過去則常面臨盛產卻只能任其落地爛掉的 窘境。「當時百香果作物盛產,卻因為收成太多,交給大盤商價格低又需要加上 許多成本,如果一起倒到市場去會賠錢,所以不如不採收。」蔡雯伶當時不解, 她問父親:「我們不能自己賣嗎?為什麼一定要交給大盤商?」「問題是你要賣給 誰?」父親的回答讓她沈默,看著烈日下父母臉上滴下的汗珠,對再累也不會吭 一聲的他們感到萬分心疼。
產地直送 縮短到餐桌的距離
「農家辛苦種植卻得到這種結果,太不公平!」她開始思考,要如何改變?如何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與價格落差?原本在外地從事設計工作的她,成立粉絲團來幫忙自家農產品行銷,沒想到反應出乎意外地熱烈,於是辭職回到故鄉專心推廣,接力守護那片紅土上的果園。
除了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,蔡雯伶更發揮設計專長,將果醬、絲瓜水、苦瓜水、薑黃粉等產品與包裝賦予創意,既時尚又環保。「農作物本身就是最美的包裝」,她說,只需要一個玻璃瓶的簡單包裝就可以很美,「我不是刻意在做文創,而是把自己喜歡的推薦給大家。」藉由最單純的產品,向消費者傳遞每一個農產品背後獨一無二的故事。
在創業的過程中,蔡雯伶最初的信念是,傳遞來自農田的溫暖,想要把農村的美好帶進都市。只是一開始沒經驗的她,對於創業與開店,不僅陌生更害怕失敗。「幸好加入摘星計畫進駐審計新村這個很棒的創業基地,更獲得勞工局很多的資源與協助。」她補充說明:「輔導顧問更會直接到店裡輔導並提供建議,對我們經營給予許多實際上的幫助,可以說,沒有摘星計畫就沒有現在的大目農田。」
多點創意行銷 農業升級變身
原本,只能在菜市場裡賣的農產品,加上創意、賦予意義後,轉變為品牌商品,甚至可以在誠品、博客來上架。「每天都在想怎麼改變可以更好,我們只能不斷地研發,甚至睡覺做夢夢到的都是這些。」講究品質、追求創新,終於將通路打進了各種文創通路,但也因為這樣,產品及包裝很快地被外界模仿複製。「起初覺得很沮喪,花那麼多的心血這麼輕易被模仿。」但是後來轉個念,她說,因為自己的產品被喜愛才會被模仿,何嘗不是種肯定,一方面也告訴自己不能停在原地,要不斷地求新求變。
在地文化其實就是最好的文創包裝。藉由開發、創新與拓展通路,大目農田殺出一條路,也重新定位原本老化的農業。未來,蔡雯伶更規劃建立一個平台,集合理念相近的小農,要做一群在農業裡創造幸福的人。
圖說:蔡雯伶的創業信念是傳遞農田的溫暖,要把農村的美好帶進都市。 |
圖說:大目農田致力縮短農田到餐桌的距離。圖為蔡雯伶的弟弟蔡葦倫正在採收百香果。 |
圖說:農產品不只是食物,而是為消費者用心耕種出的專屬禮物。 |
圖說:原本只能在菜市場裡賣的農產品,轉變為品牌商品,甚至可以在誠品、博客來上架。 |
茶園裡的淘氣小農
臺灣午後的雷陣雨總是下得又快又急,在一些噴灑殺蟲劑的茶園裡,土壤被雨水敲得緊實,但是,在蔣人同雜草叢生的茶園裡則不然。
友善農法的茶園,沒有乾淨的走道,常常分不清茶樹與雜草。仔細看,會發現相對於其他農田呈現顯白的土地,腳下這片土壤是鬆軟的紅土,「白色是化學物質使用過後的鹽積障礙,必須要不斷地灑水,可是當水停留在葉片上會造成許多病蟲害,病蟲害一多就必須噴藥,導致惡性循環。」蔣人同說:「所以我們不用農藥、化學肥料,甚至不除草,以最友善的方式種植。」
擇善固執。捨棄傳統的慣行農法,改採友善農法,她認為,「土地是大自然的主角,我們沒有權利破壞它。」蔣人同與先生將自己的一方茶園作為實踐土地倫理的園地。但是,當年沒有農業背景與種茶專業的他們,完全沒想到,摸索的過程會如此坎坷。
友善土地的堅持
因為幾乎不除草,惹來一些非議。許多人笑他們是來沾醬油的,假日農夫種茶只是玩玩的,尤其鄰田茶農對於田中的雜草叢生更是很有意見,抗議種子會飛到他們的茶園;還有採收前才發現茶葉被捲葉蛾吃掉大半;另外由於茶園的水權等問題,必須重新拉水管,各種成本壓力越來越大;然後茶葉種了3年半,終於可以進行第一次採收了,動員11個人浩浩蕩蕩出動去採收,結果一分地只採收到4公斤……以及,最後辛苦種出來的茶,不知道該怎麼賣出去。
他們差點就放棄了。「還好,我們加入了摘星計畫進駐光復新村,有強力的勞工局資源以及創業顧問團做後盾,終於打下了一些基礎與成績。」蔣人同說,在計畫輔導下,他們創建「淘氣小農」品牌,以實體店面與網路行銷並行;在包裝上採取創意設計,並且開發新通路,進軍婚禮市場、百貨公司、誠品等通路;更聯合其他臺灣設計師品牌一同設櫃,降低成本並增加品牌知名度。
沒有一個世代的務農是輕鬆容易的,創業也是。
留下來 喝一杯真心好茶
回看來時路,每踏出新的一步總有新的收穫。現在生產不成問題,重要的關鍵在銷售,因為茶葉在網路銷售有一定難度,通常消費者會進行試喝後才會購進符合自己口味的茶。因此他們透過光復新村的據點,辦理各項活動,邀請消費者坐下來,好好品嚐各種茶香的美好。現在,淘氣小農更擴大營業,另外在臺中市北屯軍和街擁有了更大的空間與店面,「我們花很多時間跟大家分享友善農耕的過程,這是緩慢而不容易的方式,後來客戶接受而且願意相信與支持,終於覺得自己的堅持沒有白費。」
在淘氣小農,不停留喝一口茶,就不會知道主人對於茶葉的理念、堅持、甚至龜毛。這些近乎龜毛的要求,從包裝袋上打的均等蝴蝶結就可以看得出來,更不用說對於食安及友善土地的堅持。
以友善農法種茶近9年,至今產量仍只有慣性茶田的六分之一,沒有對土地與茶品的熱愛,無以支撐。正如同淘氣小農對茶葉的用心,農業要真正扎根,栽種者必須要認同腳下的土地並讓它豐饒,土地最終必然會給予回饋。也許,這正是他們茶葉格外甘美、富有獨特人情風味的秘方。
圖說: 「淘氣小農」茶葉品牌,以實體店面與網路行銷並行。 |
圖說: 蔣人同對產品的要求,小到包裝袋上打的均等蝴蝶結,更不用說對於食安及友善土地的堅持。 |
圖說:不只採用友善農法,連包裝也挑選可重複使用的材料。 |
圖說:「淘氣小農」茶葉進軍婚禮小物市場,顛覆傳統茶行通路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