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青創基地透出的溫暖微光
摘星青年 用創意創造共好
文/戴靜宜
[前言]
「摘星青年、築夢臺中」是臺中市政府勞工局為協助青年圓夢的創業計畫,藉由建構基地、獎勵補助及營運輔導等措施,培養青年創業及創新的能力。基地進駐青年不但創意無窮,有些人更是基於友善土地、關懷人群的初衷,希望藉由自身創業,以創意創造共好。
本專題特別專訪摘星計畫進駐光復新村青年「許愿好食文化」楊媛婷以及「南牒設計工作室」賴冠傑,分享他們是如何將創業結合社會關懷,充分發揮青年在地影響力。
[內文]
許多時候,創業的動機不一定需要什麼偉大的理想、感人的理由,有可能僅僅只是因為看到周遭人的需要,覺得以自己的能力,可以多做些什麼,如此而已。
楊媛婷 只做「好的食物」
位在光復新村的「許愿好食文化」就是一個好例子,小小不起眼的店面,卻有著大大的可敬理念。負責人楊媛婷本身是護理師,創業夥伴許竣為則是醫檢師出身,因為關心食安與自身土地,他們創立「許愿」致力餐飲創新服務,展現臺灣在地食材價值,更推廣「全食物」利用的好處,以「好的食物」拉近人與健康的距離。
會投入這個領域,故事要回到那年,從事飲食健康研究時所碰到的個案說起。一位疼孫的阿嬤,因為孫子不愛吃飯,就每天買市售麵包給他吃。楊媛婷跟阿嬤說這樣不好,阿嬤反問:「為什麼不好?不好又能怎麼辦?」楊媛婷一時語塞,「當時我只知道有許多添加物,但是不好在哪裡,又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?我完全回答不出來。」
「於是我去上課,開始學習烘焙,明白原來那些添加物對人體有哪些傷害,而我們其實可以用更天然的方式製作好的食物。」後來更進一步創業,用自身健康領域的專業,實現食物教育推廣,將友善土地的堅持與優質食品一同傳遞給消費者。
烘焙是一門專業,也是在實際動手做之後,才發現要做出「好的食物」,一點都不簡單,除了堅持不加添加物之外,從備料選材、配比拌粉、麵團發酵到定溫烘焙,道道都是課題。例如他們研發將米依最佳比例加入麵包中,因為米的纖維質,可以延遲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,慢慢消化吸收,血糖較不會劇烈波動,口感也更為紮實,但是米容易反酸,發酵溫度需要調低,相對要有更長的製作時間。這些在時間、溫度控制、成本增加等碰到的問題,都是在一次次重複手作後才一個個獲得解決。
創業不能有退路
資金不足是一關,市場的考驗又是另外一關。現在大家都在談文創,但是如果產品方向尚未獲得市場上的肯定,文創工作者拼著熱血投入,往往先遭灼傷。過去林家進也同樣面對這殘酷的現實,「當時產品好不容易生出來了,可是,更大問 題來了,不知道能賣給誰?」
為了突破困局,他扛起產品四處去擺攤,除了拓展品牌知名度之外,也廣泛搜集消費者意見。「完全沒有假日,從發想、設計、繪圖、行銷通通自己來。就是不斷地嘗試,透過不同的撞牆期才撞出一條路來。」也就是擁有積極的人格特質讓他在不同階段,常遇到願意相助的貴人。「創業這路上要感謝的人很多,最要感謝的是摘星計畫的資源協助跟輔導陪伴,讓我獲得很大的實質幫助可以縮短撞牆期,也才有今天的些許成績。」
臺中市勞工局的摘星計畫為青年提供獎勵補助,也規劃各式創業培力課程、商品 媒合會、創業講座等多元創業輔導措施,並不定期安排專家學者擔任創業顧問, 提供營運、行銷、財務、法律等各式創業所需諮詢服務,陪伴青年的創業之路。
食物教育 拉近食物與健康的距離
另外,對於食材的選擇,他們更是絲毫不妥協。「我們的烘焙品,一定是使用在地友善或有機耕種的食材。」他們實際上山下海走訪產地拜會農民,用「搏感情」方式找出在地好食材,甚至曾為了一顆高麗菜,直衝司馬庫斯部落幫忙種菜。「結果我第一天就中暑,身體完全動彈不得。」楊媛婷調侃自己,但也因為這樣,更了解產地的種植型態與農產的價值。
這是「許愿」的初衷與堅持,但是對於創業與經營,當時還是門外漢。「還好我們很幸運在4年前入選摘星計畫,獲得市府的資源與眾人的協助。」楊媛婷說:「我們不懂財務,輔導顧問就讓我們到他的會計師事務所,一對一指導而且完全是免費的。」這些實質的幫助讓許愿一點一滴建構起創業的基礎。
「過去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定位,也是顧問的提點,才知道原來這種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模式又稱為社會企業。」楊媛婷說:「的確我們是想要解決食物與健康的問題,因此才清楚定位,以社會企業自我期許。」後來許愿更因此獲得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舉辦的「106年度女性創業菁英賽」社會企業組入圍的肯定。
因為持續地投入,終於帶起了一些漣漪。「許愿」串起部分農業斷裂的產銷橋樑,從鼓勵消費者吃「好的食物」到改變一些農友採用友善種植方式,這都是維繫在那股初始原念。創業走過4個年頭,許愿雖還在路上,距離理想尚有一大段距離,卻已經點燃一盞食物教育微亮卻溫暖的燈光。
圖說:「許愿」位在光復新村的小店,有著大大的可敬理念。 |
說:堅持用好的食材製作好的食物。 |
圖說:創業合夥人許竣為是醫檢師出身,相當關心友善土地及食安問題。 |
圖說:楊媛婷要用好食物拉近人與健康的距離。 |
賴冠傑 摺一個關於蝴蝶飛舞的故事
進駐光復新村的賴冠傑,則又是另一個關懷社會議題的創業歷程,這故事要從蝴蝶說起。
賴冠傑過去曾於「法藍瓷想像計畫」中,執行偏鄉藝術教育,讓偏鄉學童藉由紙雕認識蝴蝶,並激發想像力。此活動不但讓學童認識生態,也讓賴冠傑對於曾有「蝴蝶王國」美譽的臺灣,這項璀璨珍貴的歷史產生世代延續的認同,「生態教育,需要有人去做!」因此他的創業也就從蝴蝶的故事開始,創立南牒設計工作室。
從紙雕再到立體書,2017年賴冠傑募資出版第一本立體書《蛻變吧!黃裳鳳蝶》,與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合作,書中昆蟲與生物資訊都經由學術認證,期望帶領讀者獲得正確生態知識。他的立體書採獨立出版並上募資平台,起初很擔心這個實驗性質的出版會失敗,畢竟高理想就高風險。
「當初第一本募資時的確很辛苦,差點無法達標。」市場占比毫無通融,滿腔的公益熱心不足以支撐經營永續,賴冠傑面對市場機制現實,當時沒人脈、沒資源,他心裡其實很掙扎是否該繼續。然而,當「為什麼」夠清晰的時候,路就會「長出來」,不管是貴人、資源或連結都會慢慢湧現。
由於進駐青創基地,在市府資源下有了對外曝光的機會,輔導顧問更是針對問題給予指導,鼓勵參展並且建議要與各單位或教學機構進行課程活動推廣。「我們開始走出去,透過到中小學進行培訓課程,以及到地方圖書館進行立體書親子活動等,爭取各種推廣機會。」
用生態教育連結新創夢想
這樣的契機,開啟了一連串的合作。包括與花博合作的隧道卡,以及後來的第二本與阿拉斯加大學共同研發的海洋污染議題立體書《Our Plastic Ocean 這不塑我們的海》。這本立體書耗時2年,以藝術教育的方式,引導民眾重視海洋污染問題。上募資平台原本設定的15萬元目標,竟在三天就快速達標,最後的募資金額更達到百萬以上。
終於交出漂亮的品牌成績單後,雖然經營的挑戰沒有少過,但他確定這是可長期發展的方向。賴冠傑強調關注社會議題有很多方式參與,端看你願意用什麼樣的新創方式去實現。「可能因為我是海軍陸戰隊的,所以只管盡力去達成目標,遇到問題,不行也得行!」問他是否有給想要創業者的建議,他說:「就去做吧!」踏出第一步,任何理想、理念,唯有透過行動,才有實踐的可能。
回顧最初,賴冠傑早已為自己一路走來的努力,下了清楚的註解。
圖說:賴冠傑的第一本立體書《蛻變吧!黃裳鳳蝶》,說蝴蝶的故事。 |
圖說:第二本立體書《Our Plastic Ocean 這不塑我們的海》,募資金額三天就達標。 |
圖說:到中小學舉辦教學課程,學生們的作品往往令他們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。 |
圖說:賴冠傑結合生態教育圓自己的新創夢想。 |